今日論衡
  之公民問政
  今年3月,教育部《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以下簡稱“規程”)正式實施,對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組成規則、職責權限和運行制度等都提出了具體要求。隨後,各高校積極實施這一規程。華南師範大學也重組了新的學術委員會。在這次重組中,華南師大註重“學術和行政”相結合,學術委員會的“一把手”由教授擔任,而校領導最多只能擔任“二把手”的角色,突出了教授的地位和作用。同時,華師校領導也坦言,行政力量也沒有完全退出學術委員會,這是因為“國內的學校長期靠行政來運營,現在把這些內容都交由學術委員會來做”,一時對接不了。
  教育部制定的規程,其根本精神,說白了就是高校的學術事務,由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人說了算,並以此為核心,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設計。如果這些制度能夠切實地落實,那麼校領導是否進入學術委員會,在學術委員會中擔任“一把手”或“二把手”,或者是普通委員,都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規程非常明確地規定,從學術委員會的產生,到重大事務的決策,無一不是“一人一票”進行決斷。校領導在學術委員會中,身份就是一個學術研究人員,無論是在學術委員會中擔任“N把手”,跟其他人一樣,都是一票的權力。因此,突出報道校領導在學術委員會中擔任“二把手”,並以此彰顯或標榜學術委員會的獨立地位,似乎並沒有觸及問題的實質。
  問題的實質還是在於落實教育部關於高校學術委員會建設的精神和制度。比如說對於重大學術事務決策權,首先要落到實處,確保重大事務由學術委員會決定。其次是學術委員會決策與行政部門執行的順利對接。這些都需要在實施細則方面,在校內建章立制,服務學術委員會運作。在這些實質性的問題上,華南師大的步子可能還需要邁得更大一些,學校方面所應該做的是儘快消除行政的慣性,而不是遷就行政慣性,令學術委員會職能的行使打上折扣。
  學術委員會正常的運轉,毫無疑問會極大地改善高校內部的治理結構,有正本清源的意義。但也不能指望這一制度對高校不盡如人意的現狀立即產生實質性的改變。因為目前影響高校發展的原因既在高校內部,也在高校外部,而外部的原因是主要的,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高校的主導,這是人們經常說的行政化的主要體現;二是社會大環境普遍功利化和缺乏誠信,高校和高校教師也不能免俗。在這樣的背景下,什麼是真正的學術,什麼是好的學術,標準其實都已經有些模糊。對於如此殘酷的現實,高校的學術委員會又能改變多少呢?
  (作者是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周雲  (原標題:校長擔任學術委員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u27humdo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